自动外框成型机作为五金、包装、家具等行业的核心设备,其使用寿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成本投入。不少工厂因忽视日常操作细节,导致设备提前出现精度下降、部件磨损等问题,甚至缩短 30% 以上的使用寿命。其实只要做好日常维护与规范操作,就能有效延长设备寿命,今天就分享 4 个关键注意事项,帮你让设备 “少出故障、多用几年”。
很多故障的根源,是设备在 “亚健康” 状态下被强行启动。开机前的检查虽耗时短,却能提前排除安全隐患,减少部件损耗:
检查电源与气压 / 油压系统:确认电源线、信号线连接牢固,无破损或松动(若线路老化需及时更换,避免短路烧毁电机);若设备依赖气压或油压驱动,需检查压力表数值是否在标准范围(如气压通常需 0.6-0.8MPa,油压需按设备说明书标注值),同时查看油管、气管有无泄漏,发现渗油漏气需立即修复,防止压力不足导致部件空转磨损。
检查模具与成型部件:观察模具表面是否有污渍、金属碎屑或划痕,若有需用软布(避免用硬毛刷)蘸中性清洁剂擦拭干净;同时检查模具固定螺丝是否松动,成型滚轮、裁切刀片等易损件是否有变形或缺口,若发现问题需调整或更换后再开机,避免因模具偏差导致设备过载。
检查润滑系统:查看设备润滑部位(如导轨、齿轮、轴承)的油量是否充足,润滑油是否变质(正常润滑油呈透明或淡黄色,若发黑、有杂质需及时更换)。部分自动设备有润滑报警功能,若报警需立即补充对应型号的润滑油(不可混用不同型号,否则会影响润滑效果,加剧部件摩擦)。
设备的 “损耗速度”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。不少工人为图省事简化操作步骤,反而加速了设备老化:
禁止 “超范围生产”:每台自动外框成型机都有额定的加工材质与尺寸范围(如部分设备仅适配厚度 0.3-2mm 的金属板,或宽度≤500mm 的型材),若强行加工超厚、超宽的原材料,会导致电机过载、模具变形,甚至损坏传动系统。操作前需确认原材料参数与设备适配性,不可 “将就使用”。
避免 “急停滥用”:设备的急停按钮仅用于突发故障(如原材料卡壳、部件异常),若在正常生产中频繁按急停,会导致设备瞬间断电停转,不仅易造成成型产品报废,还会损伤伺服电机与控制系统(相当于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刹车)。正常停机需按 “暂停 - 停止 - 断电” 的流程操作,让设备逐步归位。
禁止 “带电清洁”:清洁设备表面或成型部件时,必须先切断电源与气源,不可在设备运行中用抹布擦拭运动部件(如滚轮、传送带),否则易导致手部受伤,也可能因抹布卷入设备造成机械卡滞。清洁时需使用干燥的软布,避免水分渗入电气箱引发短路。
日常清洁只是基础,定期的深度保养才能从根本上延长设备寿命。建议按 “日保养、周保养、月保养” 制定计划,重点关注易损耗、高负荷的部件:
日保养(每次停机后):清除设备内外的原材料碎屑(尤其是成型模具、裁切刀附近的金属渣、塑料屑),检查各操作按钮、指示灯是否正常;补充润滑部位的油量,确保运动部件无干涩摩擦。
周保养(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):拆卸模具进行全面清洁,用细砂纸打磨模具表面的氧化层或划痕(避免模具生锈影响成型精度);检查传动皮带 / 链条的松紧度(过松易打滑,过紧易断裂),若有松动需调整张紧轮;清洁电气箱滤网,防止灰尘堆积导致散热不良(电气元件过热会缩短使用寿命)。
月保养(每月底):请专业维修人员检查设备的核心部件,如伺服电机的运行温度(正常应≤60℃,若过热需排查是否有过载或轴承磨损)、传感器的灵敏度(用标准件测试定位精度,误差超 0.3mm 需校准);更换老化的密封件(如油管密封圈、气管接头),防止泄漏问题反复出现;对设备整体进行防锈处理(尤其是金属框架、模具,可涂抹防锈油)。
很多工厂遇到设备故障时,只解决当下问题,却不记录原因,导致相同故障反复发生,加速设备损耗。建议建立 “设备故障台账”,详细记录每次故障的时间、现象、原因及解决方案:
例如:“2024 年 5 月 10 日,设备成型精度偏差超 0.5mm,原因是模具固定螺丝松动,解决方案:重新紧固螺丝并校准模具,后续每日开机前检查螺丝松紧度”。
这样既能让操作人员快速掌握设备的 “薄弱点”,提前做好预防;也能为维修人员提供参考,避免每次故障都需重新排查,减少设备停机时间。同时,定期汇总故障记录,若某一部件频繁损坏(如每月更换 2 次以上裁切刀),需分析是否是操作不当或部件质量问题,及时调整使用习惯或更换优质配件。
自动外框成型机的使用寿命,从来不是 “用坏了再修” 决定的,而是藏在每一次开机前的检查、每一次规范的操作、每一次定期的保养中。做好这 4 个注意事项,不仅能让设备寿命延长 3-5 年,还能保持稳定的成型精度与生产效率,减少因故障导致的订单延误。对于企业来说,对设备的 “细心呵护”,本质上也是对生产成本的 “有效控制”。